q币充值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初的3月12日,我曾写过一篇预测性文章,标题是《较量:俄军在战场上不会输,在战场外俄国很难赢》。主要观点是:乌克兰在军力和整体实力上与俄罗斯的差距过大,尽管有着西方的支援,但乌军仍然难以战胜俄军。再不济,俄军也不会输;在战场外的较量中,由于西方阵营在软硬实力上均有优势,俄罗斯很难赢得战场外的博弈。不过,现在我要将这个预测性结论微调为:俄罗斯已经很难赢得这场战争。 我之所以将预测性结论微调为“俄罗斯已经很难赢得这场战争”,不是因为俄乌两军在战场上阶段性的“攻守易势”,而是源于俄罗斯搞出的乌东四地“入俄公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这个“内在逻辑”其实就是俄罗斯已经进退失据和失去信心。当失去信心而又进退失据时,何以赢得战争呢? 俄罗斯对战争的“定位”与所要达成的目标“不匹配”。俄罗斯将这场俄乌冲突定性为一次“特别军事行动”,顾名思义,不管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来说,都有其局限性。然而,俄罗斯想要达到的目标不仅宏大,而且颇有几分“随性”。 最初,俄罗斯将这次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确定为对乌克兰“去军事化”、“去纳粹化”和“中立化”。实话实说,这样的目标与一场“特别军事行动”本来就有些“不匹配”。因为,在这“三化”中,既有军事层面的“去军事化”,也有政治层面的“去纳粹化”,还有内政和国家战略层面的“中立化”。试想,特别军事行动这匹“小马”又如何能够拉动这么大的“车辆”? 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一开始,俄军就从白俄罗斯境内的军事基地出兵,越过乌白边境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动了突袭,意图很明显,那就是拿下乌克兰的政治中枢,颠覆基辅现政权,扶持亲俄的乌克兰新政府上台,从而使特别军事行动“事半功倍”。然而,却遭遇了乌军的顽强抵抗。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鏖战,俄罗斯决策层经过对战场内外形势的评估后认为,在短期内已经无法攻下基辅,加之担心战线过长而被乌军歼灭有生力量,故决定收缩战线,集中优势力量攻打顿巴斯地区,并配以“解放顿巴斯”的“由头”。也就是说,此后,在俄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中,开始突出“解放顿巴斯”。并将其称之为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二阶段。 在俄特别军事行动的第二阶段中,俄军标志性的“战果”就是攻下了极为“难啃的骨头”——马里乌波尔市的亚速钢铁厂,并借此提升士气控制了卢甘斯克和顿涅兹克大部分地区。在第二阶段中,从整体上来说,俄军占优。不过,随着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武器援助的升级,特别是美国提供的“海马斯”火炮系统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后,俄军攻势被遏制,战场形势也开始向乌军倾斜。 俄罗斯不仅在战场上的表现“拉胯”,战场外的博弈也同样处于劣势。特别是在政治和道义层面,美国和西方分别在联合国大会、人权理事会和舆论场等平台上对俄罗斯展开了“围攻”,使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俄罗斯想出了一招主动出击的方式。 俗话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守”。4月11日,在接受俄媒采访时,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首次提出了特别军事行动的一个新目标。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俄罗斯此次特别军事行动旨在终结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 不得不说,俄罗斯的这个策略很高明。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不乏“苦美已久”的国家,反对美国霸权是不少国家的“心愿”。所以,将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与反对美国霸权进行“捆绑”,自然有利于减轻因为攻打乌克兰所带来的政治和道义上的压力。不过,一场“特别军事行动”却被赋予如此重要、如此繁杂的“使命”,则无异于“小马拉大车”。结果可想而知,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项目标得以实现。 进入8月份以后,乌克兰战场态势突变,俄罗斯再次被逼到墙角。从7月份开始,美国及北约国家对乌克兰的武器援助开始“升级”,诸如“海马斯”火炮系统这样的高性能武器开始批量列装乌克兰部队。在英国、波兰等北约国家中受训的乌克兰军人也开始陆续秘密归队。因此,乌军有了筹划一场大规模性反攻战役的资本和实力。 从8月中旬开始,乌军除了在顿巴斯地区与俄军周旋外,还在乌南方向的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发起了“佯攻”。当然,现在看来,也并非“佯攻”,那本来就是乌军的反攻目标之一,可能恰恰是这种“逼真性”,使俄军做出了误判,将守卫伊久姆等地的俄军抽调到了赫尔松一线,这给了乌克兰对哈尔科夫的俄军阵地实施“闪电式”反攻的机会。 从9月7日到9月10日,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乌军就收复了被俄军占领的哈尔科夫土地,重新控制了哈尔科夫全部,并继续向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推进。从当时的战场情势来看,俄军颇有兵败如山倒之势,丝毫没有了冲突爆发之初的那股子“精气神”了。此时,俄罗斯国内也出现了互相埋怨的不和谐声音。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普京有了尽快结束冲突的“退意”。至于那些宏大目标,先放一边再说吧! 9月16日,在参加上合组织峰会期间,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见面了,莫迪语重心长地告诫普京:现在的时代不是战争时代。而普京也非常诚恳地回应称:“我们会竭尽所能尽快结束冲突。”显而易见,普京是借此机会向世界传个口信:俄罗斯不想在乌克兰继续玩下去了。而此时,卢甘斯克等四地的亲俄政权已经开始筹划“入俄公投”事宜了。 为了较为体面地结束冲突,俄罗斯搞了个没有退路的“公投”,自己将自己逼进了“死胡同”。9月21日,普京发表了全国电视讲话,谈了三件事。一是决定在俄联邦境内实行“部分军事动员”。二是宣布如果乌克兰四地通过“入俄公投”,俄罗斯将承认并接纳。三是誓言“不惜动用一切可动用的手段”保卫“新入俄”的领土。 9月30日,乌克兰四地与普京签署了“入俄条约”。10月1日,隶属于顿涅兹克行政边界内的红利曼失守,隶属于卢甘斯克的部分村镇也被乌军收复。也就是说,在并入俄罗斯的这四个地方均有领土不在俄罗斯的控制范围内。 在没有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就匆忙“公投”,尴尬就不说了,关键是俄罗斯能守得住吗?即便是能够守得住,未来呢?在国际社会不承认的前提下,乌克兰断然不会放弃进攻,即便是若干年后。换言之,谁又能保证俄罗斯就永远强大呢?所以,即便是能够控制在自己手中,这几块土地会成为俄罗斯永远的“麻烦”。 10月12日,联合国大会以143票赞成,5票反对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要求俄罗斯撤出乌克兰领土和不承认乌克兰四地“公投”结果的决议。即便是这样的决议不具有执行力,但无疑,在政治和道义上,俄罗斯也已经处于被动地位。 俄罗斯又是在国内进行征兵“动员”,又是“暗示”使用核武器,这足以说明俄罗斯对守住这“四地”缺乏信心。而即便是以这两种方式守住了新入俄的这四块领土,但也只能是阶段性的。因为,已经“北约化”的乌克兰军队将会越来越有能力发动进攻。那样的话,俄罗斯依然会长期陷入战争泥潭。况且,这两种“孤注一掷”的方式也未必有效果。 对于俄罗斯是否会使用战术核武器的话题,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日前表态说: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任何一种核武器,不管是战术性的还是战略性的,都是核战争行为。此外,北约目前正在进行核战争演习。这些“迹象”表明,使用核武器极有可能会引发核战争。那也同样不是俄罗斯人民所能承受的。 如果使用核武器“此路不通”的话,那也就只能在战场上“见真章”了,我们再来看看目前的战场态势如何。就在最近几天,俄方任命的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地区领导人已经开始组织民众向俄罗斯境内撤离。而刚上任不久的俄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苏洛维金的一段话也颇耐人寻味。 在18日晚间发布的声明中,苏洛维金大将表示,总体来说,特别军事行动区的局势相当紧张。俄罗斯武装部队将根据俄联邦政府制定的重新安置方案,确保扎波罗热、赫尔松的平民安全离开。赫尔松的下一步行动将取决于军事技术形势的发展,不排除作出困难决定的可能。 对于苏洛维金口中的“困难决定”,无非两种可能。一是使用非常规武器。二是放弃赫尔松。目前,在赫尔松战场上,俄军与乌军已经形成短兵相接之势,显然无法使用非常规武器。也就是说,俄军可能会被迫撤出赫尔松。显而易见,在乌东和乌南这两个战场上,俄罗斯已经没有优势可言。 在战场外的博弈中,普京手中的“能源牌”已经失去效力,在国际社会上的处境将会更加艰难。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普京手中的“能源牌”确实发挥了不错的效应。但在出现“北溪线”水下管道被破坏这个转折点后,这张牌的历史使命也就基本上“终结”了。显然,普京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本月12日,普京在讲话中表示,俄罗斯愿意使用唯一还完好的“北溪-2”B线管道继续向欧洲供气,但却遭到了德国的断然拒绝。德国政府的发言人霍夫曼甚至表示,已不再将俄罗斯视为可靠的能源供应商。如此看来,俄罗斯极有可能会因此失去欧洲能源市场。 综上所述,核武器不能用、常规战打不赢,能源牌失效,政治和道义上的压力与日俱增,太过宏大而又不断变换的军事行动目标导致了“进退失据”,试问,在这种情形下又如何能够赢得这场战争呢?除非出现奇迹。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讷河百事通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