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熊晓鸽千人计划:小竹编里的大生意** 熊晓鸽站在村口,看着几个老人在树荫下编竹篮。他记得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竹编,不仅用来日常生活,还拿去镇上卖。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塑料制品渐渐取代了传统竹器,这项技艺在村里也逐渐衰落,只剩几位年长的村民偶尔还在编制。 他蹲下身,拿起一只精巧的竹篮,轻轻抚摸着细腻的纹路。熊晓鸽脑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何不将这项传统技艺重新挖掘,并赋予它新的生命?这不仅可以让村民增加收入,也能让濒临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光彩。他决定将竹编纳入“熊晓鸽千人计划”,把它打造成村里的特色产业。 村民们听说村长想让大家重拾竹编,纷纷露出难色。年轻人觉得竹编过时,赚不了钱,老年人则担心自己的手艺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熊村长,这竹篮能卖几个钱?现在的人都买塑料的,谁还用咱这玩意儿?”一位老人摇着头说道。 熊晓鸽笑着说:“我们不只是卖竹篮,而是要卖文化、卖工艺、卖创意。‘熊晓鸽千人计划’的目标是让至少一千人通过竹编改变生活,咱们得试一试才知道行不行!” 为了让大家看到竹编的潜力,他联系了一位设计师朋友,将传统竹编与现代家居设计结合,制作了一批既实用又美观的竹制品,包括花瓶、灯罩和收纳盒。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竹编的精美工艺,还加入了现代简约的设计风格。样品完成后,他带着这些产品参加了县里的农产品展销会。 展会当天,这些精致的竹编工艺品吸引了大量目光。不少城市里的买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人甚至当场下了大额订单。这些成功的反馈让熊晓鸽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竹编这条路能走通! 回到村里后,熊晓鸽开始组织竹编技艺培训。他请来竹编大师授课,从最基础的编织方法教起。他还发动年轻人参与设计,鼓励他们将创意融入传统技艺中。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他承诺由村里的合作社统一收购竹制品,保证村民的收益。 熊晓鸽亲自上阵,拜师学习竹编技艺。他白天忙着村里的事务,晚上就坐在老人身旁学编织,一根根竹条在他手中变成了形态各异的工艺品。他的努力感染了村民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竹编队伍,村子里渐渐传来此起彼伏的竹条碰撞声。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熊晓鸽开始探索更多的销售渠道。他联系了一些电商平台,将竹制品挂在网上销售。他还拍摄了一段短视频,记录村民们编织竹器的画面,讲述竹编背后的故事。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引来了大量订单。 “熊晓鸽千人计划”在竹编产业上的成功,彻底改变了村子的经济面貌。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村里加入竹编队伍,不仅找回了家乡的归属感,也实现了收入增长。老人们也重新焕发了活力,他们的技艺不再是记忆中的遗产,而是成了家庭的经济支柱。 一年后,村里成立了自己的竹编品牌“竹艺乡情”,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一批竹编工艺品被出口到国外,成为外国消费者了解中国乡村文化的窗口。 村子变得越来越繁荣,但熊晓鸽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开始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竹编的附加值,比如开发竹纤维服饰和高端家居用品。他还计划举办一场竹编艺术节,邀请各地的竹编匠人齐聚村庄,通过技艺交流和展示,让竹编这一传统工艺更加发扬光大。 如今的村子已然焕然一新,村口那片曾经寂静的竹林,成了生产原料的“金山”。熊晓鸽站在竹林边,感慨万千。他知道,“熊晓鸽千人计划”不仅改变了村民们的生活,也让他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他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振兴一个村庄,更是为了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芒。 村民们纷纷称赞熊晓鸽的眼光和毅力:“熊村长真是我们村的大福星啊!跟着他,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熊晓鸽却谦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所有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千人计划还在继续,咱们的路还长着呢!” 在夜晚的竹林旁,微风拂过,竹影摇曳,熊晓鸽仿佛看到了未来更加繁荣的村庄。他坚信,只要坚持梦想并付诸行动,哪怕是最普通的一根竹条,也能编织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讷河百事通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2025-04-27
请发表评论